虽然已经退役,但英国的艾莉斯-克里斯蒂(刘少林前女友)依然记得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摸爬滚打、跌打肿痛:作为英国最接近奥运金牌的冬奥选手之一,她接连向500米,1000米和1500米三块金牌发起冲击,结果全部因碰撞、犯规、摔倒而出局。
尤其是500米决赛,艾莉斯给中国人民送了大礼,开局只半圈,她就与意大利名将方塔娜撞到一起,顺带扫倒了身后韩国的朴胜义。结果三人只能目视李坚柔,闲庭信步一般地滑过终点线。
艾莉斯的表现或许可以看做是英国代表团在冬奥表现的一个缩影:身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但他们在冬奥上却屡屡铩羽而归,虽然早在1923年就开始参加冬奥会,但在99年中派出了1031人次的英国,最终一共只收获了11枚金牌,共计32枚奖牌。
而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但派出了50名选手的英国队依然没有任何斩获,传统强项冰壶、贡献金牌最多的花样滑冰、近两届冬奥会的金牌独苗钢架雪车……全都铩羽而归,金银铜全部挂零。
和压根对冬奥会没有兴趣的葡萄牙不同,奥运会兴起的时代,正赶上大英帝国的巅峰末期。他们在首届冬奥会上就派出了人数最多的代表团,并斩获1金1银2铜,排名奖牌榜第6位。
虽然参赛国一共只有16个,还有一半国家颗粒无收,唯一的金牌还来自于“冰壶”这个发源于苏格兰的传统强项,但这并不影响4块奖牌的含金量。因为在他们99年的冬奥历史中,这是奖牌数最多的一届冬奥会。
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这将是英国队最初、也是最后的冬奥巅峰。至此之后,英国的冬奥表现几乎再没有超过这一次的,甚至还有5次实现了奖牌榜全部挂零的壮举。
(目前来看,第6次似乎也快了,当珍妮弗-多兹和布鲁斯-莫阿特这对冰壶世锦赛金牌得主在混双冰壶比赛铜牌赛中被瑞典队9-3击溃后,《卫报》开始担忧:“英国面临着从北京冬奥会空手而归的尴尬前景。”)
而这一点,其实也是国外众多代表队共同的难题。虽然伦敦与漠河处于同一纬度。但受到北大西洋暖流(被称为“欧洲暖气片”)的影响,英国冬天的气温要高于同纬度任何一地。
每年一月,俄罗斯大地铺满积雪,暖气、柴火和伏特加成为刚需,而同纬度甚至更靠北的英国,平均气温则高达6-10度。
北大西洋暖流有多给力呢?2004年的电影《后天》做过反向推演,影片设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大西洋暖流被切断,然后美国和英国都冻成了大冰坨子
暖冬如春固然让人羡慕不已,但这也意味着,英国没有练习冬季项目的天然场地,就算是20世纪末期日益成熟的人造雪技术,在如此高的环境温度下,也没有经济性可言。
因此,大批英国选手往往都在国外练习,阿尔卑斯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这一点在平时倒是还好,但这次由于新冠疫情对赛事的影响,以及伴生的交通和旅行限制,英国选手更是大幅减少了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参赛机会。(当然对大众来说……我们为什么不干脆就去玩足球门球网球板球橄榄球呢?)
英国地势相对来说比较平坦,最高几座山峰都只有海拔1000米出头,没法和有128座超4000米的阿尔卑斯山比(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的冬奥就靠它)
除此之外,政府投入也是导致英国冬奥项目一直不太行的一大原因,而归根结底可以写作两个字:“钱不够”。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国只拿下一块金牌,深以为耻的英国一方面开始准备申办奥运会,一方面开始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夏奥项目,最终这个类似举国体制的办法让英国队在之后几届夏奥会都稳定进步,在伦敦、里约和东京,他们都拿到了超过20块金牌。
但这种针对夏奥的资源倾斜,很难让冬奥也得到同等的获益,很多英国冬季项目甚至因为成绩不行成了牺牲品(是不是很眼熟)。而到了本届比赛,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自然而然地传导到了体育界。英国体育局在保大保小的抉择中决定还是照例决定牺牲冬奥,削减了冬奥各个项目的经费。
在本届冬奥会前,英国参赛的选手们刚被减掉了800万英镑的预算,最终英国代表团能用的“只有”3200万英镑。与之相对的,为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英国政府投入的资金超过2亿英镑。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去年初,为了筹措训练资金,前文提到的艾莉斯还在诺丁汉一家必胜客送外卖。“从白天的运动员变成晚上的披萨外卖员。”不过艾莉斯的心态倒是很好,“我最近很幸运,我能和最优秀的选手们一起训练,我也很喜欢送披萨这份工作。”
但在钱这方面,个人的努力终究有些力不从心。如果英国队真的无功而返,那进一步削减冬奥项目预算,几乎是板上钉钉,就算艾莉斯打再多零工,也补不上这种结构性的“亏空”。
事实上由于前文提到的限制,英国在冬奥上也可以说是冰强雪弱,但和中韩等国家主攻短道速滑等相对低成本的项目不同,英国玩的主要是以冰壶和钢架雪车、雪橇这些比较昂贵的项目(还有花滑——英国在这个项目上曾拿下3金1银)。
以英国传统强项钢架雪车为例,大量的经费被用来采购最顶级的头盔、紧身衣和雪车,一切都遵循空气动力学的最优解。
但问题是,在冬奥赛场上,运动员们好像并没有感受到金钱带来的魅力,劳拉-迪亚斯曾在平昌冬奥会获得铜牌,但这次,她只排在倒数第三。劳拉在赛后强忍泪水:“对不起,我没法做得更好,我滑不出想要的速度,对此我无能为力。”
英国选手们的起跑能力(除了重力势能之外,这是钢架雪车最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实不弱于冠军德国队,但在滑行过程中,英国队的雪车似乎总会比对手更慢一些。
“英国队的雪车更像是印度拉达,而不是德国奔驰。”《卫报》讽刺道。更讽刺的是,澳大利亚和荷兰分获银牌和铜牌,而他们使用的雪车,正好是英国制造。
所以,有钱也得花在刀刃上。但英国冬奥显然搞不定这个问题,浪费预算的情况也不少见:2014索契冬奥会前,F1赛事的迈凯伦车队收到邀请,前来协助研发“更出色的四人雪橇”。但他们投入了50多万英镑,直到初次交付,才发现这种雪橇坐不下四个人。
这种看似荒谬的合作项目,其实也是英国在冬奥项目上缺乏经验、规划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英国本土还没有一条正规赛道的背景下,这种黑色幽默只会一再上演。
而英国队看似庞大的冬奥代表团,也只能在疫情、经济的影响下,继续尴尬的冬奥打卡之旅。